top of page

「青少年運動傷害」為什麼我女兒練習完總喊膝蓋痛?──青少女運動員成長痛的真相


「Rex,我女兒才 12 歲,每次練習完花式溜冰就喊膝蓋痛。可是她下個月就有比賽了,這是不代表她撐不下去了?」

這句話,我在休士頓診間或是參與防護時,已經聽過無數次,這是非常常見的家長的疑慮。


很多家長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,開始發現她們訓練後不是喊大腿痠,就是抱怨膝蓋或腳跟痛。爸媽一方面擔心比賽受影響,另一方面又怕孩子是不是其實在「偷懶」,甚至「裝痛」。然而事實上,這些疼痛很可能是所謂的「成長痛」──但它背後其實還有更多科學的原因。

ree

家長最常問的三個問題


Q1. 這是不是「成長痛」?

常見情況:12–15 歲的女孩,這是他們在快速長高的階段,在長期的練習與過度專業化時,容易出現「膝蓋前方痛」或「腳跟痛」。


常見的醫學診斷:

Osgood-Schlatter disease(脛骨粗隆疼痛,或稱奧斯戈德氏病OSD)

Osgood-Schlatter disease(奧斯戈德氏病)是青少年在快速成長期常見的膝蓋下方疼痛,原因是股四頭肌透過髕骨肌腱反覆牽拉脛骨粗隆的生長板,造成局部發炎或微小損傷,常見於籃球、足球等需要大量跑跳的孩子。

Sever’s disease(小兒足跟痛,或稱腳跟跟腱附著點疼痛)

而 Sever’s disease 則是青少年常見的足跟痛,好發於8至14歲,成因是骨頭長得比肌肉快,導致跟腱在跟骨附著點持續拉扯,使生長板受到刺激或發炎,通常出現在跑跳多或穿著硬底鞋(籃球)、釘鞋 (棒球與足球)的小朋友身上

而臨床上除了 Osgood-Schlatter disease 和 Sever’s disease 之外,像是 hamstring strain(腿後肌拉傷)、hip flexor strain(髖屈肌拉傷)以及 IT band syndrome(髂脛束症候群)也都可能在青少年運動員身上出現,因為這些問題同樣會造成膝蓋或髖關節周邊的疼痛與不適,所以一開始常被誤認為只是「長高導致的成長痛」,但實際上這些屬於肌肉或軟組織過度使用與損傷,需要和單純生長板相關的疼痛做鑑別診斷。 但對家長而言,如何快速辨別這是不是成長痛:

比較符合「成長痛」的特徵

  • 年齡:10–15 歲,正處於快速長高的階段 (女生:9-13歲,男生:11-15,女生比男生大約早 1–2 年進入好發期,但男生因為運動量和爆發力活動較多,所以臨床上病例數往往還是以男生居多。)

  • 常見部位: - 膝蓋前方(脛骨粗隆) → Osgood-Schlatter disease - 腳跟(跟骨後方,跟腱附著點) → Sever’s disease - 膝蓋小骨正上方或正下方(髕骨附著處) → Sinding-Larsen-Johansson syndrome( 類似小朋友版的跳躍者膝) - 股骨內上髁、外上髁 → 投球或拋擲類運動時出現的生長板拉扯(常見於青少年棒球員) - 骨盆(髂前上棘、髂前下棘、坐骨結節) → 大腿肌群(股直肌、縫匠肌、腿後肌)在快速長高期時牽拉造成的 apophysitis(骨突炎)

  • 疼痛發生時間:運動後或晚上疼痛比較明顯,休息後好轉

  • 型態:常見 雙側對稱,但有會不一定,像是單側特別出力較多的運動員 (投手、棒球、芭蕾舞者等)

  • 疼痛行為:疼痛發生時通常 還能正常走路,不至於嚴重掰咖(跛行)


⚠️ 要小心「不是單純成長痛」的警訊

  • 持續疼痛未見減緩,且超過 2 週

  • 單側嚴重疼痛,並伴隨腫紅腫熱痛的發炎表現(特別是水腫)

  • 疼痛已經影響日常走路 或無法上下樓梯

  • 夜間痛、休息後仍不緩解,沒有任何姿勢緩解疼痛


Q2. 發生這樣疼痛時,要不要暫停訓練?


很多家長的直覺是「先停一停比較安全」。但臨床上,我們更提倡 「相對休息(Relative Rest)」

研究指出,完全停止運動會影響孩子心理與生理發展,而適度調整反而更能保持平衡【BJSM, 2016】

做法:

把一週 6 天高強度,降成 3–4 天,同時搭配基礎體能訓練 (著重在核心肌群、近端大肌群),也可以嘗試一些低衝擊的心肺運動,像是游泳、腳踏車、橢圓機、瑜伽或皮拉提斯等運動。


減少過多的跳躍與落地的動作,特別是膝蓋內扣的跳躍方式。(knee valgus)。這很明顯是臀部肌群與近端肌群無力,動作控制不佳,必須要趕緊介入!

簡單來說,到底要不要休息,我的簡短答案是:不要完全休息,做適當地調整,一有疼痛時絕對不硬撐。必須趕緊找物理治療師介入了解疼痛原因!


Q3. 會不會影響身高或發育?


這是很多爸爸媽媽 (特別是媽媽)最擔心的問題。

成長痛本身 「不會影響」最終身高,它只是骨頭與肌肉「不同步」成長的結果。

真正需要擔心的,是 「過度使用傷害」

如果長期忽視,可能導致髕骨肌腱炎、壓力性骨折,甚至提前關節退化,或是更可怕的軟骨傷害。

此外,青少女還有 「女性運動員三聯症(Female Athlete Triad)」(註一) RED-S (註二) 的風險 (運動相對能量不足Relative Energy Deficiency in Sports(飲食不足、月經異常、骨密度下降)

這些和疼痛一樣,都是身體發出的「警訊」。若是身體出現類似警訊,請立即就醫!

結語


青少女的成長痛,大多會隨著骨骼逐漸成熟而消失。然而真正重要的,不只是歸咎孩子為什麼會痛,而是 陪伴孩子一起走過這段過程 對父母來說,最大的挑戰是:如何在「比賽成績」與「孩子健康」之間找到平衡?對孩子來說,學會勇敢說出自己的不舒服,比忍著不說更需要勇氣。

疼痛不是軟弱,而是身體在提醒我們需要調整。父母能給予的最好支持,不是要求她硬撐,而是幫助她找到一條 安全、快樂、能長久走下去的運動之路

比賽的名次總會過去,但孩子的健康和自信,將會陪伴她一輩子。這是我近期看診的最大的心裡的聲音,祝福孩子們都在快樂的環境健康長大! #成長痛 #青少年運動傷害 #膝蓋痛 #花式溜冰 #青少女運動員 #青少年物理治療 #青少年膝蓋痛 #成長痛怎麼辦 #膝蓋疼痛 #膝蓋復健 #運動醫學 #物理治療 #運動傷害預防 #休士頓物理治療 #台灣物理治療

註一)女性運動員三聯症(Female Athlete Triad)

👉 三個警訊同時出現

  1. 吃得不夠(熱量不足)

  2. 月經不規律(甚至停經)

  3. 骨頭變脆弱(容易骨折)

📌 用一句話解釋:「練太多、吃太少,月經亂掉、骨頭出問題。」

(註二)

RED-S(Relative Energy Deficiency in Sports,運動相對能量不足)

👉 比三聯症更廣泛,不只女生,男生也會有。

  • 核心概念:吃進來的能量 < 身體消耗的能量 → 身體開始關掉「非必要系統」。

  • 結果:

    • 女生:月經失調

    • 男生:睪固酮下降

    • 所有人:容易疲勞、受傷、專注力下降、骨質流失

📌 用一句話解釋:「身體像手機電量不足,會自動關閉功能,先關掉生殖、骨頭,再來是表現。」


 

 
 
 

留言


  • RSS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YouTube

©2021 by 火箭隊的議員 Make it to the Rockets.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