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T說:拔罐對運動醫學的影響:從古埃及到「飛魚」菲爾普斯(Michael Phelps)
- 陳佳鴻 Chia-Hung Rex
- 6月21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說到拔罐,許多人腦海裡浮現的,可能是家中長輩在腰酸背痛時,背上浮現一圈圈紅色印記的畫面,有時在臨床上我會開玩笑說這是披薩上的義大利紅腸(Pepperoni)。但你知道嗎?拔罐其實是最古老的人體療法之一,從古埃及、古美索不達米亞(Mesopotamians)、古中國到古希臘都有記載。當時的拔罐工具從動物角、陶杯到玻璃罐,利用「負壓吸附(negative pressure)」將皮膚微微拉起,形成一個真空環境,藉此達到治療的效果。

負壓吸附(negative pressure)
「負壓吸附(negative pressure)」就是在皮膚與筋膜層之間創造出一個短暫的低壓空間,它的目的有以下幾個:
促進局部血液循環:負壓會使微血管擴張,增加該區域的血流與氧氣供應,帶走代謝廢物,改善局部循環,對於痠痛、慢性緊繃組織特別有幫助。
增加筋膜與皮膚層間的滑動性:負壓把皮膚與下層筋膜稍微拉開,減少沾黏、改善筋膜滑動功能,尤其是慢性活動受限、運動後緊繃的部位。
刺激局部淋巴與免疫反應:透過負壓改變組織間隙壓力,促進淋巴回流與組織修復反應,對於急性運動疲勞恢復或慢性痠痛區塊,有助於代謝廢物的清除。
疼痛調節:透過皮膚與筋膜的機械性刺激,啟動神經傳導門域理論(gate control theory),簡單來說,就是用拔罐的痛,讓你減低你治療部位的痛。(呂捷老師經典名言:「痛苦是比較出來的」)
但那紅紅的印記到底是什麼?
每當拔完罐,皮膚上會出現深淺不一的圓形瘀痕,這並不是血管破裂,而是因為微血管的紅血球經由血管壁間隙移出(diapedesis),聚集在皮下組織形成暫時性的血液滲出現象。簡單說,就是血液從血管裡「鑽出來」,堆積在皮下,所以才有那紅紅一圈。台灣叫紅色圓印,美國叫Pepperoni (義大利紅腸)(開玩笑的)

拔罐怎麼進入西方運動醫學?
雖然拔罐在東方已有上千年歷史,但它真正被西方主流運動醫學重視,得從 2008 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(Cal Berkeley)游泳隊開始說起。當時教練與治療團隊試著把拔罐引進運動員恢復計畫,發現對於肌肉緊繃與活動度提升有不錯效果。
而從 2008 年到 2016 年,這股拔罐熱潮逐漸蔓延到:
MLB:奧克蘭運動家隊、舊金山巨人隊
NFL:印第安納波利斯小馬 、克里夫蘭布朗隊
NCAA:Duke、Stanford、Texas A&M 等,真正發揚光大是直到2016年里約奧運,當時的飛魚「Michael Phelps」 身上佈滿圓形拔罐印記的畫面登上國際媒體,正式將「Cupping Therapy」推上全球運動醫學舞台。
此後,NBA、NFL、MLB 以及各大學校隊也紛紛將拔罐納入選手的訓練與恢復流程之中。
現代 vs 傳統拔罐:差別在哪?
項目 | 傳統拔罐 | 現代運動醫學拔罐 |
時間 | 15-20 分鐘 | 3-5 分鐘 |
部位 | 根據中醫經絡 | 筋膜與肌肉纖維排列方向 |
數量 | 多個 | 1-3 個為主 |
動作 | 靜態、躺著放鬆 | 動態、邊拔罐邊主動活動 |
器具 | 火罐、玻璃罐、動物角 | 氣壓式拔罐、壓力計杯 |

現代運動醫學強調:「Cupping Should Be Dynamic!」不只是放著罐子吸,而是邊拔罐邊進行主動或被動運動(像是動態伸展、關節活動訓練、負重運動)來促進筋膜滑動、血流循環與疼痛調節。
運用注意事項與禁忌症
治療建議:
單區域每次不超過5分鐘
每週最多2次
每次間隔3-5天
禁忌症包含:
急性心血管疾病、嚴重高血壓、心衰竭
凝血功能異常、血小板過低、血友病
未癒合骨折、骨髓炎
開放性傷口、手術創口
孕婦腹部與骨盆區域
眼睛、生殖器官、頸部大血管等高風險解剖區域
不常見但可能發生的副作用:
水泡、出血、嚴重瘀青(多見於吸力過強或停留過久) (我曾經帶過一位選手就是因為火罐而受傷最終留下印記,他的名字叫Bradley Roby,請參考下面連結網誌)
目前科學證據怎麼說?
畢竟這是大約2016年才逐漸受到世人矚目的傳統醫學轉入現代醫學,一項醫學若還不到10年的時間,在研究數據上是相當有限的。目前針對拔罐的研究雖然高品質 RCT (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隨機對照試驗)數量不足,但初步證據顯示對以下症狀有效:
膝關節炎(Knee OA)
頸部疼痛
足底筋膜炎
關節活動度受限(ROM limitation)
系統性回顧與Meta-analysis認為拔罐可以短期內改善疼痛與功能表現,但還需更大樣本與長期追蹤研究。
本篇結論
從古文明到Michael Phelps,拔罐已經不再是只存在華人世界,或者是民俗療法裡的技術,而是早已進入現代運動醫學的恢復系統中。但重點不在於「拔出多大的瘀青」,而是要搭配動態運動與科學化負荷管理,讓治療成為恢復與表現提升的一環。無論是靜態拔罐或是動態拔罐,都各有各的擁護者,但本篇僅對於同行的物理治療師們鼓勵,拔罐仍然是要先透過動作評估,明白這位運動員的角度受限問題為何,進而引入拔罐為徒手治療,幫助運動員改善疼痛,甚至恢復活動度。靜態拔罐可以是選擇之一,但動態拔罐會是幫助運動員恢復功能表現的重要因素。
永遠要記得,真正幫助運動員最重要的不是那個罐子或多少個罐子,而是站在罐子後面的那位治療師,Cupping Should Be Dynamic!一起共勉之。
(完)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