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週即將舉辦的台北馬拉松,讓許多身邊的跑者朋友感到興奮與緊張,對於跑者來說,比賽前的各項訓練,是每一位跑者都會需要重視的。但我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位肌肉骨骼界的無名英雄,對於需要久站、走路、甚至是一位跑者來說,無論你是距離跑者,或是短跑選手,這塊肌肉的訓練時常會被忽略,導致身體的肌肉失衡,進而引發運動傷害。這篇文章將聚焦於一塊經常被低估,但對「耐力運動」表現與傷害預防極為重要的肌肉——比目魚肌(Soleus)。
(本篇為一篇網路上由一位物理治療師寫的文章,我認為她參考價值蠻高的,也看完她所有的參考文獻,這篇主要文她的文章翻譯,但也搭配我自己個人經驗與論點。)
比目魚肌的解剖
我們的小腿肌群(Calf Complex)包含了腓腸肌 (Gastrocnemius) , 比目魚肌 (Soleus),最後是 蹠肌(Plantaris),當大多數人提到小腿肌肉時,他們通常會想到「腓腸肌」,因為他確實很肥大很好看,腓腸肌是最外層的肌肉,位置較淺,而比目魚肌則位於腓腸肌的下方,形狀較寬大而扁平。
這兩塊肌肉的之所以會扮演小腿的核心關鍵在於:
腓腸肌跨過膝關節,當膝蓋伸直時,腓腸肌可主動參與足部的蹠屈(Plantarflexion,腳底向下壓的動作),並協助膝關節的彎曲。
比目魚肌不跨過膝關節,這使得它在膝關節彎曲時,成為腳部蹠屈的主要動力來源。
而這兩塊肌肉最終匯合一起,形成人體最粗壯有力的阿基里斯腱(Achilles Tendon),並與足底筋膜(Plantar Fascia)連接。
比目魚肌的功能
雖然腓腸肌和比目魚肌都能執行「蹠屈」,也就是腳板往下踩的動作,但比目魚肌在膝關節彎曲時的力量發揮是獨一無二的。這一特性使得比目魚肌在日常活動(如步行和跑步)中,成為推動軀幹前進的關鍵肌肉。
此外,比目魚肌還有助於控制和減緩脛骨(Tibia,或稱小腿骨)在站立時的前移,這在跑步的站立階段(Stance Phase)中尤其重要。
為何比目魚肌對跑者如此重要?
肌纖維的特性
它由幾乎100% 的Type I型 慢縮肌纖維(slow twitch (Type 1 Muscle Fiber/ Slow Twitch Muscle Fibers) 構成 [註一],代表比目魚肌就是生來專門用於「耐力運動」,能支撐長時間的運動,如跑步、健行和長時間的負重行走。[3]
在一篇2003年的研究中,比目魚肌打敗任何其他的小腿肌肉,成為小腿肌肉裡重量最重且纖維最粗的。[3]
因此我臨床上常說:所有小腿的肌肉中,「比目魚肌」是國王。Among all the muscles in the lower leg, the soleus is the king.
比目魚肌在小腿肌肉中最重
比目魚肌在小腿肌肉中最粗
承受的力量負荷
研究顯示,比目魚肌在跑步時所產生的垂直力量是體重的8倍,而看起來帥帥的腓腸肌僅能產生約3倍體重的垂直力量。[2]
比目魚肌在每次著地時都承擔了比腓腸肌更大的負擔,因此它對於跑步者的穩定性、推進力和效率都非常重要。
與馬拉松成績的關聯
2020年一項研究顯示,比目魚肌的大小和訓練水平與馬拉松成績呈正相關。這意味著比目魚肌越發達的跑者,其在長跑比賽中的表現往往越好。[1]
對於距離跑者而言,比目魚肌的力量峰值都在所有下肢肌肉當中,排名第一名。 (可以參考火箭隊的議員第151集)在較慢的速度(大約每英里7分40秒)下,比目魚肌和股四頭肌引發的峰值力量明顯高於腓腸肌、腿後肌、髂腰肌、股直肌和臀大肌。
比目魚肌與傷害預防的關聯
比目魚肌不僅對運動表現極為重要,還在傷害預防方面中也扮演關鍵角色。許多下肢常見的運動傷害,都與比目魚肌的力量和耐力不足有關,例如:
小腿拉傷
阿基里斯肌腱炎(Achilles Tendinopathy)
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(Medial Tibial Stress Syndrome,俗稱「脛骨內側疼痛」(脛前疼痛 Shin Splints))
足底筋膜炎
髖關節、膝關節和踝關節的疼痛和不穩定
比目魚肌的力量不足,還與前十字韌帶(ACL)受傷風險的增加有關,這是因為比目魚肌在運動中具有穩定膝關節的功能。一篇2020年的研究直接下結論說,最能夠阻止前十字韌帶風險所需要的肌肉力量分別為,控制「脛骨向前剪力」的腿後肌與比目魚肌,與控制膝蓋外翻的臀中肌與臀小肌。[4]
2019年的一篇研究發現,比目魚肌力量減弱與跑者的阿基里斯肌腱炎有明顯關聯。這意味著,若不改善比目魚肌的力量和耐力,這些傷害將容易反覆出現。[5]
由此我們可以發現由此我們可以發現
如何訓練比目魚肌?
如同上面所說,由於比目魚肌主要由慢縮肌纖維構成,訓練時應該著重「高次數的耐力訓練」。因此建議執行下面運動時,可以以每組進行15-25次的高重複訓練,重複約3-4組。這樣的訓練方式更能針對慢縮肌纖維,提升比目魚肌的耐力和力量。
以下是一些簡單有效的比目魚肌訓練方式:
坐姿小腿抬舉(加重量)
站姿屈膝小腿抬舉
靠牆深蹲(墊高腳跟)
臀橋(抬高腳跟)
循序漸進原則依舊是物理治療的四大奧義最重要的一環,依舊可以以自身負重開始到逐漸負重,由雙腳進入單腳,由單向負重訓練,到轉換方向的增強式訓練(Plyometric Training)
總結
比目魚肌無疑是跑者世界中的無名英雄。這塊常被忽視的肌肉,對於跑步的穩定性、推進力、耐力表現和傷害預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。若想在跑步訓練中獲得更好的表現,並降低受傷風險,請不要忘記訓練你的比目魚肌。
Kovács B, Kóbor I, Gyimes Z, Sebestyén Ö, Tihanyi J. Lower leg muscle-tendon unit characteristics are related to marathon running performance. Sci Rep. 2020 Oct 21;10(1):17870. doi: 10.1038/s41598-020-73742-5. PMID: 33087749; PMCID: PMC7578824.anage.wix.com/dashboard/b35c0e41-e964-46c3-b6d3-6b6cdcbd6409/blog/635e6cc2-d790-4e83-b534-998190aadab4/edit
Dorn TW, Schache AG, Pandy MG. Muscular strategy shift in human running: dependence of running speed on hip and ankle muscle performance. J Exp Biol. 2012 Jun 1;215(Pt 11):1944-56. doi: 10.1242/jeb.064527. Erratum in: J Exp Biol. 2012 Jul 1;215(Pt 13):2347. PMID: 22573774.
Ito J, Moriyama H, Seiichiro S, et al. Human lower limb muscles: an evaluation of weight and fiber size. Okajimas Folia Anat Jpn, August 2003;80(2-3):47-56.
Maniar N, Schache A, Pizzolato C, et al. Muscle contributions to tibiofemoral shear forces and valgus rotational joint movements during single leg drop landing. Scand J Med Sci Sports, 2020 Sep;30(9):1664-1674.
O'Neill S, Barry S, Watson P. Plantarflexor strength and endurance deficits associated with mid-portion Achilles tendinopathy: The role of soleus. Phys Ther Sport. 2019 May;37:69-76. doi: 10.1016/j.ptsp.2019.03.002. Epub 2019 Mar 9. PMID: 30884279.
參考文章原文:
[註一]
Type I muscle 的中文是 第一型肌纖維,也常被稱為 慢縮肌纖維 或 紅肌纖維。
特點:
耐力高:因為含有大量的粒線體,能夠進行有氧代謝(氧化代謝),提供持續的能量供應。
收縮速度慢:相對於第二型(Type II)肌纖維,第一型肌纖維的收縮速度較慢,但能持續收縮較長的時間。
顏色偏紅:由於含有較多的肌紅蛋白(myoglobin)和毛細血管密度高,這類肌纖維的顏色呈現紅色。
適合的運動:適合進行長時間的耐力運動,如馬拉松、長跑、遠足和游泳等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