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「PT說」:一天做很多次伏地挺身可以嗎?聊聊周思齊的伏地挺身哲學。

作家相片: 陳佳鴻 Chia-Hung Rex 陳佳鴻 Chia-Hung Rex

已更新:2024年12月11日

周思齊在近期上「馬力歐陪你喝一杯」最新的節目中,提到他每天會做400-500下的伏地挺身,必須要當天要做完,他會盡可能把握一些瑣碎的時間去做,好比說在熱身時做,先做十組十下,接著再做一個馬克操(Mach drills)(註一),在準備進入打擊練習之前,再繼續做額外幾下,一直到當天的目標完成為止,若是當天真的比較累,他會適度地減少目標,他最後說出一句話:「簡單的事,重複做。」透過這樣的哲理,幫助我們能夠理解對運動目標的堅持。(他也同時提到,除了這樣子的伏地挺身之外,他也一直有體能訓練,和體能教練一起配合,包括敏捷訓練等等,一個禮拜三到四次。)


而今天我想要就他這句話:「簡單的事,重複做。)"Keep it simple, and do it often." 來簡單地了解一下,像這樣子把握時間做伏地挺身的好處,但同時也要在安全上給各位聽眾一些提醒,因為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樣子的伏地挺身方式。


簡單的事,重複做。把握時間做伏地挺身對身體的好處?

伏地挺身是一項簡單且有效的自重訓練(bodyweight training),能帶來以下幾個好處:

  1. 強化上肢與核心肌肉


    伏地挺身主要鍛煉胸肌、三頭肌、三角肌前測,甚至會幫助肩膀的穩定度,同時對核心肌群的穩定性有極大的幫助。透過每天分段完成,這些肌群能夠獲得穩定且持續的刺激,提升力量與耐力。


    臨床上伏地挺身很適合婆婆媽媽做,但正常的伏地挺身對這些家庭主婦們太困難,這些婆婆媽媽們可以從簡易的牆壁伏地挺身(The wall pushup)開始,然後循序漸進到桌子伏地挺身(The table push-up ),然後再到膝蓋伏地挺身(The knee pushup),最終到正常的伏地挺身。

    牆壁伏地挺身(The wall pushup)

    桌子伏地挺身(The table push-up)


    膝蓋伏地挺身(The knee pushup)



正常伏地挺身



  1. 促進代謝與心血管健康

    短時間內完成幾組伏地挺身可以提升心率,增加些微的卡路里的消耗,是一種方便的高效訓練。

  2. 靈活運用碎片時間


    周思齊的做法讓我們了解到如何利用零碎時間完成訓練。這種方式特別適合忙碌的生活模式,不需要設備,也不需要額外的空間。

  3. 養成紀律與堅持習慣


    「簡單的事,重複做」能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自律習慣。每天執行固定的動作,不僅能強化身體,也能培養對目標的專注和持久力。

每天持續做伏地挺身對於身體肌肉的加強,真的有科學化的幫助嗎?

是的,每天持續做伏地挺身對於身體肌肉的加強具有科學依據,但效果會因個人情況和訓練方式而有所不同。以下是從科學角度分析的關鍵點:


肌肉增強的幫助

  1. 肌肉力量與耐力的提升


    伏地挺身主要鍛煉胸肌(胸大肌)、三頭肌和肩膀(前側三角肌),同時啟用核心肌群進行穩定。每天進行伏地挺身,特別是逐步增加次數或挑戰進階變化,可以有效提升肌肉的力量和耐力。

  2. 肌肉超負荷效應(Progressive Overload)


    肌肉增強的原則是超負荷訓練,即給予肌肉超過平常的負擔來促進成長。每天的伏地挺身如果只是重複相同的數量,可能會達到「適應平臺期」("plateau period")。為了持續增強效果,建議逐漸增加次數、改變動作變化,若是開始在身上加背包,裡面放一些重量,或是改變伏地挺身的速度,或是從雙手變單手。 加一些小重量的伏地挺身:(可愛)



  3. 對肌肉張力與穩定性的幫助


    持續伏地挺身能夠加強肩膀肌肉張力,特別是在「動作正確」的情況下。核心穩定性和肩關節的穩定性也會因反覆動作而加強,這對於日常活動和運動表現都有幫助。好比說:下犬式伏地挺身 (The downward dog pushup),就是臨床上非常經典可以激發出「肌肉骨骼界的伍佰」:零負評的前鋸肌:


    下犬式伏地挺身 (The downward dog pushup)




但這樣子一天多次的伏地挺身,有沒有什麼風險或注意事項呢?

每天做伏地挺身雖然能有效增強肌力,但需注意以下幾點,避免潛在風險並維持肌肉平衡:


1. 避免圓肩與肌肉失衡

  • 問題:持續伏地挺身會過度鍛煉胸大肌與胸小肌,可能導致過度激發胸肌,進而導致圓肩姿勢,使肩膀長期處於內轉位置,使得肌肉張力不平衡,增加肩膀夾擠的風險。


  • 建議

    • 加強肩膀外旋肌群(如棘下肌、小圓肌)的訓練,搭配外旋帶阻力訓練。

      肩膀外旋肌群外轉訓練


    • 加強中下斜方肌的穩定性,例如進行Y、T、W型啞鈴動作或俯身飛鳥。 T型啞鈴動作


    • 定期進行肩關節拉伸,放鬆胸肌與前肩部位,維持肩膀的活動範圍。




2. 預防尺神經與腕部壓迫


  • 問題:長時間手掌貼地進行伏地挺身可能增加腕隧道壓力,導致尺神經或正中神經壓迫,引起手指麻木(特別是小拇指與無名指)。

  • 案例提醒:我曾經遇到一位個案每天做300下伏地挺身,三個月後出現手指麻木,確診為尺神經壓迫。(註二)

  • 建議

    • 使用 push-up bar(伏地挺身輔助架)來減少手腕的過度屈曲,降低腕隧道壓力。

      push-up bar(伏地挺身輔助架)


    • 若出現麻木或手指不適,立即停止伏地挺身,並尋求醫療評估。

    • 可嘗試握拳進行伏地挺身,或改變手掌的接地角度,以分散壓力。


3. 確保動作正確性

  • 問題:動作不正確可能導致下背部過度彎曲或肩膀壓力過大,增加受傷風險。

  • 建議

    • 核心穩定:執行動作時收緊核心,避免骨盆前傾造成下背部壓力。

    • 脊椎對齊:保持背部平直,從頭到腳形成一直線。手臂與身體之間的距離約是45-60度左右。

    • 動作控制:緩慢且控制地執行伏地挺身,避免過快或不穩定的動作。




總結:

關於「簡單的事,重複做」的啟發


周思齊的經驗告訴我們,紀律和堅持能帶來驚人的改變。伏地挺身雖然是一個簡單的動作,但透過長期的重複與累積,不僅能改變身體,也能強化心志。然而,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,應根據自身能力調整訓練,並注意肌肉的平衡發展,才能讓這句話成為運動生活中的核心哲理。



註一:


馬克操 Mach drills

馬克操是一種專為跑步者設計的熱身運動,目的是提升跑步技巧和身體協調性。它將跑步過程中的各種動作(如擺臂、抬腿、蹬地、跳躍等)拆解成獨立的單項動作,幫助跑者練習每一個細節。這些動作不僅能鍛煉肌肉,還能提升手腳的協調性和節奏感,對跑步表現有很大的幫助。

馬克操包括了一些基本動作,例如:

  1. 抬腿:將膝蓋抬高,像跑步時的動作。

  2. 墊步抬腿:加強抬腿的力量和穩定性。

  3. 三步一抬腿:每三步進行一次抬腿動作。

  4. 後勾:讓大腿不動,小腿後勾,腳跟踢到臀部。

  5. 跳躍訓練(瑪莉跳):小步跑後跳躍,增加爆發力。

這些動作有助於提升跑步的效率,對初學者來說,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來掌握,但多練習後就能提高身體的協調性和運動表現。

下面用影片,介紹歡迎點擊收看:



英文版本



註二:


尺神經壓迫通常發生在 肘隧道(Cubital Tunnel) 或 「蓋恩氏管」(Guyon's Canal),具體取決於壓迫的位置。這兩個部位是尺神經在手部通過的關鍵區域。

  1. 肘隧道(Cubital Tunnel):位於肘部,當手肘長時間處於彎曲狀態時,尺神經可能受到壓迫,進而引發小拇指和無名指的麻木。

  2. 「蓋恩氏管」(Guyon's Canal):這個區域位於手腕的內側,當手腕長時間處於不當姿勢(如過度屈曲)時,尺神經也有可能受到壓迫,造成手指麻木,特別是小拇指和無名指。

在這種情況下,當長時間進行伏地挺身時,因手掌貼地過度屈曲,可能會增加腕隧道壓力,進而引發尺神經壓迫或正中神經壓迫。


47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